兰花螳螂是一种具有特殊外形特点、独特行动方式和强大捕食能力的昆虫。它的外形独特,身体纤细,呈现出兰花状,色彩也与兰花相似,具有很高的伪装性。兰花螳螂在行动方式上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敏捷性,能够迅速移动、旋转和跳跃,使其能够更好地捕捉猎物。而且,兰花螳螂还具有强大的捕食能力,它利用其特殊的前肢和锋利的爪子,能够迅速抓住并击杀猎物。总之,兰花螳螂以其特殊的外形、灵活的行动方式和强大的捕食能力,展现出了独特的生物特点。

兰花螳螂的特点(外形特点/行动方式/捕食能力)

兰花螳螂弱点

弱点是兰花螳螂的寿命大都不超过一年:在春季出生,到冬季亡,生命周期大约都在6-8个月。

兰花螳螂是昆虫纲、花螳科的动物。产于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,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,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。

兰花螳螂的各个生长阶段

兰花螳螂(Hymenopuscoronatus),是花螳螂科的其中一种(偷偷插一句,这个科里的螳螂颜值都好高),栖息于的马来西亚热带雨林。

兰花螳螂是昼行性昆虫,白天出没,夜间则躲藏起来,也是一种猎食性很强的动物。主要以捕食昆虫为生,甚至会出现捕食同类的情况。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和行为习惯变化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。

一龄若虫阶段

公螳螂与母螳螂1龄阶段外观一致(刚孵化出时为一龄,成虫前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),皆穿着一身酷炫的橙黑穿搭,虽然耀眼,但却是它们能减少被捕食而所作出的刻意伪装。

这一阶段它们拟态了红蝽幼虫的配色,说起原因,这其实是有一番讲究的。红蝽虽然看着肥美还行动缓慢,但是由于其天生的一受到惊吓便放“臭屁”的行为经常受到捕食者的嫌弃。所以很多昆虫在若虫阶段时就特别喜欢拟态成蝽来迷惑敌人,从而让自己更安全些。

兰花螳螂:你以为我是兰花?其实我只是拥有少女心

一龄兰花螳螂

兰花螳螂:你以为我是兰花?其实我只是拥有少女心

红蝽

一龄若虫阶段至成虫前期(最好看的登场了!)

待其开始蜕皮来到二龄阶段时,才会转变为同兰花的花骨朵一般的相貌。在野外,这往往是它们最为靓丽的时期。

它们的身上会演化出与花瓣的相似的颜色和构造,喜欢停在兰花叶子上,并根据所在的兰花植株的开花颜色的深浅来变换自身的身体颜色,从而达到最完美的伪装。在自然条件下通常以白色为主,粉红、玫红等色调也可能出现。

兰花螳螂:你以为我是兰花?其实我只是拥有少女心

栖息在粉色兰花上的粉色体色兰花螳螂

除了在外表上模拟兰花,它们还会学习兰花诸多小细节。例如,兰花螳螂移动时会有一套非常特别的慢摇步伐,远远看过去,就像是兰花本身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。它还能仿照兰花一样吸收紫外光,这让它们在蜜蜂等昆虫眼中呈现出来的颜色与兰花花瓣相似。

你以为这就没了,那你就小看兰花螳螂了。兰花螳螂的颚部还能释放出昆虫喜欢的气味,自然环境中,蜜蜂对于若虫释放的化学物质非常感兴趣,所以蜜蜂常常是兰花螳螂的首选诱捕对象。加上超快速挥出的镰刀状前足,兰花螳螂的出击无往而不利(求小蜜蜂的心理阴影面积,认不出来也就算了,还要诱惑我)。

兰花螳螂:你以为我是兰花?其实我只是拥有少女心

兰花螳螂捕食

在螳螂中,雄性经过6~7次蜕皮/雌性经过8~9蜕皮,即成为成体。它们第一次蜕皮后,公螳螂与母螳螂便开始有了形态差异。在没有蜕皮前,两者的腹部都是八节,经过蜕皮后,“帅哥”的腹部仍然有八节,而“美女”的腹部则会变6节。

可能这不是好分辨,毕竟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抓来观察的,那么分辨它们还有另一种方法。一般在5龄之后,通过个体大小即可判别同批出生的兰花螳螂性别,大的是雌性。

成虫阶段

随着花骨朵逐渐绽放盛开,花瓣颜色渐渐变浅,兰花螳螂若虫的颜色也随着一次次的蜕皮逐渐变浅,如同兰花在花期中的形态变化。到成虫之后,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,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,仿佛即将开败的花朵。

这个时候,它们就要转移栖息场所了,雌性会停留在开着白花的枝头,雄性颜色会较黯淡些,因为需要四处移动、去寻找雌配,小而暗淡的身体有助于它们藏匿身姿。成虫时,螳螂并不释放化学物质,主要靠拟态以及突然出击的捕捉技巧来捕食体型略大的昆虫,比如蝴蝶。

兰花螳螂:你以为我是兰花?其实我只是拥有少女心

成虫阶段的雌雄螳螂交配

公螳螂与母螳螂有着较为极端的性二态,成年公螳螂的体型只有2.5厘米,而母螳螂的体型则是公螳螂的两倍。所以在体型上,公螳螂比母螳螂明显要矮小许多。

兰花螳螂拟态的特点

兰花螳螂将自己整个身体转变为既充满美感,又极具欺骗性的伪装。它们完美模拟了兰花的形态,同时结合了锐利的视觉和忍者般的出击速度,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为致命的伏击猎手。

不过,这种对花的模拟远比看上去的更加复杂。一只成长中的螳螂需要每隔几天就进食一次,因此它需要不时有昆虫直接落到捕杀范围之内,而植物的花朵可以等待更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