蓟类植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植物,其中包括菊科蓟(Cirsium),刺苍耳(Carduus),以及蓟菊(Carduus acanthoides)。菊科蓟是蓟类植物中最常见的一种,其特征是具有刺状叶片和紫色花朵,常生长在草地和道路两侧;刺苍耳则是另一种常见的蓟类植物,其特点是叶片上覆盖着锐利的刺,花朵为粉红色或紫色;蓟菊是蓟类植物中的一种变种,与刺苍耳相似,但其花朵为。总而言之,蓟类植物包括菊科蓟、刺苍耳和蓟菊。
蓟类植物有哪些
怎么分辨苍耳与刺苍耳?
刺苍耳(XanthiumspinosumLinn.),隶属于菊科,苍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0.3~1.2m,茎被短糙伏毛或微柔毛;叶披针形,具短叶柄,叶腋具有三深裂的刺,长1~2cm;雄头状花序顶生,雌头状花序腋生;瘦果多数单生或稀少簇生在叶腋,圆筒状,长约1cm,被微毛,具有细的钩状刺;顶端有2个细刺状喙,一长一短,果成熟后极易脱落。
其茎直立,叶狭卵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,边缘浅裂或不裂,中间裂片较长,基部楔形,花单性,雌雄同株。雄花管状,雌花序卵形,总苞囊状,花柱线形。刺苍耳的花果期是7~10月,因果实较大,主要是靠水流、动物和人的有意或无意传播而,在母株周围由于散落的果实较多,多成团块状群居。与苍耳相比,刺苍耳叶子呈披针形,苍耳叶子阔叶形。
刺苍耳怎么来的?
随着国际贸易与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,原产于南美的恶性入侵杂草刺苍耳已经几乎遍布世界各地。我国于1974年首次在北京丰台区发现它的入侵踪迹,当时它生长在榨油厂附近的上。其后,它便开始在我国迅速开来,它的果实具有钩刺,可粘附在人和动物的身上,或混在作物种子中进行远距离传播。尤其是近年来,刺苍耳在我国的入侵范围迅速扩大,是在我国入关植物检疫危害性生物之一。
刺苍耳有哪些危害?
刺苍耳具有根系发达、生长速度快、再生能力强、不易铲除、入侵性极强等特点。一旦入侵农田和牧场,可危及小麦、大豆、白菜、玉米、花生等旱地作物,对农业构成了极大威胁。因为刺苍耳植株高大且具刺,不易被机械、人工去除;刺苍耳的果实可以混入籽粒较大的农作物(如玉米)种子当中,降低作物种子的纯度,并可以随种子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。由于植株具硬刺,牛、羊等牲畜不食,刺苍耳泛滥成灾,满身长长的尖刺能对人畜造成一定的伤害,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牧民的放牧。
最重要的是,刺苍耳全株带毒,以果实最毒,鲜叶比干叶毒,嫩枝比老叶毒,其中毒症状出现较晚,常于食后二日发病,上腹胀闷,恶心呕吐、腹痛,有时腹泻、乏力、烦躁。重者肝损伤出现黄疸,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血,甚至昏迷、惊厥、呼吸,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亡。
此外,刺苍耳与本地同属植物苍耳是亲缘种,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,并具有相似的生态位需求。在野外,刺苍耳与苍耳经常同域分布,苍耳往往是刺苍耳的伴生种。刺苍耳极有可能在与本地苍耳的竞争中,侵蚀苍耳的生境,占据苍耳的生态位,并有可能最终导致苍耳这一重要中药材的消失,危害当地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,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。一旦发现刺苍耳,应该及时上报相关部门,尽快铲除。